全国咨询热线:
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督管理、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是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以国有银行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业改革,金融制度和市场机制的顶层设计,及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设计得到全球顶级金融专家们的高度认可,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显然已成为金融大国,正迈向金融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高,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强化。2024年8月,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为4.69%,连续9个月超过日元,维持全球排名第四。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为5.95%,超越欧元,排名全球第二。早在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的权重由2016年确定的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人民币市场化改革的成就。2023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52.3万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5万亿元,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据《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截至2024年8月末,境外投资者买入我国债券持仓规模约4.6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构建了一系列遵循客观经济金融规律又具中国鲜明特色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及货币政策框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为强大的中央银行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聚焦以“双支柱”支撑实现“双目标”,即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约45.5万亿元,其中外汇储备约3.32万亿美元,而同期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却下降至7.1万亿美元。人民银行M2规模约309.48万亿元,其中流通中的货币12.18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创新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全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例如支持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三大”工程建设,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机构总资产增速明显,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柱,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为补充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已基本形成,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升。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80.64万亿元,超过日本、英国,全球排名第二。1970年,全球前10大银行,美国占了9家,到了1990年,日本超越美国,占了6家,再到2020年,中国超越日本,与美国持平,占了4家,但排名超过美国,位居前四,这是我国国有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连续7年包揽榜单前四。金融业坚持政治性和人民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资金投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速明显。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约257.71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和认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打造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目前全球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有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中国上海等。上海的金融资源集聚和虹吸效应及配置能力不断增强,“上海价格”“上海规则”正形成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健全,金融监管人才队伍建设提速,金融监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分工协作监管框架逐步形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做出重要部署,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撤销大区行并恢复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省分行制,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强化机构、行为、功能、穿透式、持续监管,将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打击金融犯罪,处置机构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稳定。金融监管从分业条块监管迈向混业穿透监管,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引领金融业健康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发展革命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和制胜法宝。现代金融体系构建及金融强国建设需要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金融系统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金融人才政治引领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德才兼备。习强调“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门类齐全、专业素养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
回望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之路,严格践行中央关于金融改革的精神内涵与工作部署,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化解存量金融风险,防范新生金融风险,不断开创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改革取得了一次次阶段性胜利,打赢了一场场金融风险攻坚战,形成了系列标志性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国金融业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采用先试先改及全面推广模式,从点到面,依次推进,“稳”字当头,并以此求进,在金融发展中化解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设立信达、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大量不良资产一次性整体剥离。成功之后,财政部将这种模式应用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在过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经验,将短期防风险技术与长期促发展战略相结合,以发展促安全,以正本防风险。
改革之初,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庞大资金需求,我国金融机构与市场建设严重不足,金融供求矛盾突出。为了实现赶超发展,我国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及质量逐年上升,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及新质生产力的质效和能级显著提升。
当前,在大数据、大模型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金融业发展不再追求多而全,而正在走向大而精,做大做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使其成为经济的“压舱石”,金融监管迈向了严监管时代。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各类金融乱象的清理整治,例如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点对点借贷平台(P2P)等,维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及早把“烂苹果”拣出去,做好“自救安排”,打击金融犯罪,不断推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了维护得来不易的监管成效,防范金融机构和中介利用信息和技术优势损害消费者利益,维护金融业的健康运营,与国际金融监管同频共振,我国的金融监管也必将进入强监管时代。
中国银行业发展始终坚持人民性和政治性的底色本色,以国有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本立场,不断探索创新中国特色金融的工作方法。例如,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科技金融支持高精特新企业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
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银行倒闭事件,值得我们汲取经验教训。银行业务主要由存、贷、投、汇构成,其中存款业务为银行主要负债业务,贷、投、汇为银行资产业务,而贷款为银行最根本的资产业务。近些年,由于全球存贷利差收窄,发达国家银行的资产业务转向了“投”,即在金融市场大量持有债券和股票,希望通过债券和股票交易获得资本利得,不再从事于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贷款业务,利润不再是服务实体经济产生的息差,信用风险让位于市场风险,银行不再经历经济周期,而是市场周期,更易触发破产危机,严重背离了银行资产业务的初心和使命,例如硅谷银行。
实践重要,理论更加重要。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中国特色金融理论是我国金融业上下统一思想,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制胜武器。中国金融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党管金融在宏观调控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中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在金融机构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银行理财发展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银行的影子”等。针对上述改革实践和重大问题,要采用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借鉴经济学主流研究范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形成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向世界传递中国特色金融声音,拥有全球金融学科话语权,引导国际金融秩序与准则,提高中国金融软实力。
全球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大量应用,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催生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业交叉融合越来越多。未来引导信贷市场资源配置不再是贷款利率,而是算法;机器比人更加可靠,信贷市场将逐渐从完全竞争市场走向垄断,平台经济、各类场景和生态圈将会应用于金融机构体系,数字产业化推动金融产业数据化,金融产业边界模糊,超大型金融生态圈为常态,正如商品市场平台化一样,金融业未来也必将走向平台化。因私人在管理数据方面的短板,未来的数字世界,国家将取代私人管理和运营数据。我国新型制和国家治理结构的制度优势明显。要借鉴我国早期在平台经济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主动把握金融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生态圈建设,明确不同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加快建成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和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新的方向标和风向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重农轻商,商业发展滞后,金融文化散落于历史长河;近现代以来,商贸繁荣,滋养金融文化发展。习强调金融工作者要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要以信为本,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为根。金融以信为本,金融业发展以信用为基础。诚信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基础。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要强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诚信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金融本质和规律,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新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即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我们要坚定自信,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强国金融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作者吴蒙单位: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许坤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教授;包健单位: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同业部)